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服务
学校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全面构建“一体三双五融通”就业工作模式,坚持“学校主导、学院主体、全员共同参与”的就业工作理念和“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工作目标,年度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谋长远,强保障,夯实就业创业制度载体赋能就业
健全领导机制。深入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校院领导班子带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校院领导亲自谋划部署、督促实施,实行了四级包保制、清单制、台账制,构建了学校全员参与促就业的大就业工作格局。学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就业创业工作模式,如工程技术学院实行“领导班子分工、系主任包保、辅导员负责”的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制;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形成的“党政一把手”负责制、“一人一策”就业档案、“一事一宣”专项工作、“1+1”校企共建、师生“一对一”就业指导等五个一就业工作模式;信息技术学院思政就业、“三全”就业、精准就业和开放就业“四位一体”的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模式。学校积极引导和激励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继续实施《吉林农业大学毕业生留省就业工作绩效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吉林农业大学就业创业工作考核办法》,深化就业工作考核激励,以评价促改革、以奖励促发展,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完善协作机制。学校确立就业联动机制,依据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科学编制招生计划,健全学业、教研、实践、实习、就业互动工作机制。学院十分重视协作反馈机制建设,植物保护学院“招生-培养-就业”良性循环,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各专业与企业紧密联系的优势;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探索打造的“学业指导+实践基地+文化交流+奖优助学+就业基地+就业跟踪”六位一体的校企合作育人合作模式,争取到企业奖学金10余项;生命科学学院依托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产学研合作联盟,与70余家联盟单位开展毕业生就业合作;外国语学院“就业帮扶、考研辅导、毕业论文指导”三点连线,精准施策,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资源与环境学院向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查找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靶向”定位学科建设和培养模式改革,为毕业生满足社会人才需要奠定质量基础。
二、精服务,创品牌,夯实管理服务赋能就业
强化管理服务驱动。进一步规范就业管理服务内容与手段,强化就业工作人员专项培训,切实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和效率,主动调整材料审核和三方协议退换流程,全年共审核就业数据20万条,科学编制《就业管理手册》。完善校院智慧就业和洽谈平台,学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方网罗优质岗位信息对接学生就业。继续实施“吉林农业大学就业创业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全年通过“外培+内训”“理论+实践”“线上+线下”方式培训教师120余人次。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吉林省教育厅主办的吉林省第九届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团体铜奖及个人赛银奖、铜奖。在提升师资能力的同时,通过就业创业课程为学生赋能。
强化品牌指导推动。举办了首届“就业体验周”“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暨第七届就业大使选拔大赛”等多个就业活动品牌,参与学生近万人次。建立“一生一册”生涯档案,帮助学生尽早规划提早准备,丰富品牌内涵实质。学院开展各类指导活动。如马克思学院着力构建“坚持普遍思想教育引导与分类指导帮扶相结合”的“思政育人”就业新模式;经济管理学院建立辅导员“启航”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室,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1234.5”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园艺学院依托“靖宇蓝莓科技小院”为代表的一批特色科技小院,引导学生提前熟悉基层工作环境与内容,做好学习和就业衔接,在学生中树立了“到基层去,到专业发展需要的地方去”的就业观念,树立学生正确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
三、谋布局,搭平台,夯实就业渠道赋能就业
开展访企拓岗。学校主动研判国家政策态势、经济走势、就业形势,调查毕业生就业意向、详细分析生源结构等,校院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有针对性的开展访企拓岗。全年组建工作组赴23个省份428家地方政府、人才部门及用人单位,深度挖掘就业岗位,开展政校企深入合作。学院也积极开展访企拓岗和院企共建,如经济管理学院建立“企业(政府)校园就业服务工作站”,在实习就业、基地共建等方面不断拓宽政企校合作模式;人文学院/家政学院形成了“院领导带头走,系室行政全员走”的多维走访体系,年度走访用人单位64家,新增就业岗位583个,校企协作共同努力将“岗位数”兑现为“就业数”。 推动梅河“紧缺急需岗位专招”“松原市宁江区农业系统专项招聘”等靶向就业品牌。
举办招聘活动。学校举办了“职引未来-2023年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活动(吉林站)暨吉林省涉农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共有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321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就业岗位14228个,供需比超1:2。同时召开百余场用人单位专场宣讲会,组织开展了扬州、厦门等30多个地区的专场人才招聘活动,促进了供需双方的高效对接。